摘要
在保罗·威利斯的经典著作《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以下简称《学做工》) 中,“循规者”是创造“反学校文化”的“家伙们”的陪衬。国内研究者大多沿袭这一范式,聚焦底层违规生的文化生产。这种文化生产的逻辑是:底层子弟通过生产群体亚文化,主动放弃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最终陷入阶层复制的自我诅咒。在这类研究里,取得高学业成就、最终可能实现阶层突破的底层子弟被选择性遗忘了。这类底层子弟真的是《学做工》所刻画的“书呆子”吗?“循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文化生产?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绽放于何处? 基于以上疑问,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将注意力转向底层子弟在取得高学业成就、实现阶层突破进程中的文化生产。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最终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为我们在中国情境下探索“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样本。本书将这样一群农家子弟称作“读书的料”。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本书试图解释性地理解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在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及其非预期后果。为此,本书拓展了文化生产理论的适用群体和时空范围,围绕“读书的料”的成长叙事,探寻他们的意义世界。 研究发现:(1) 存在一种遵循“物或损之而益”逻辑并最终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读书的料”创生出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撑着他们的学校生活。(2)“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凸显出中国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据此可以认为,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不在于其弥补了自身文化资本的缺陷,而是充分利用底层特有文化资本的结果。(3) 底层文化资本是一柄双刃剑,其局限性一直存在并在进入大学之门后愈发凸显。先赋性动力经常伴随着极大的后坐力,道德化思维潜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化的心性品质高度依赖及时激励的制度情境和强有力的公共教育体系。(4) 底层子弟的文化生产具有复杂性,伴随高学业成就而生的是一个隐匿的暗面。在逐级跨越学业阶梯的过程中,他们生发出了一个复杂的、以农村出身为中心的情感结构,身心难得自如。“懂事”虽然让他们融入了家庭共同体,却也同时框定了他们的家庭角色,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衍生出与家人爱怨交织的关系结构。此外,他们还在阶层和文化穿梭的过程中成了村庄的异乡人,面临人际交往的双重高墙,缺乏文化归属感。(5)“读书的料”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另一代价是基于个人苦修之上的片面发展,引发严重的成功焦虑,承受贤能主义的竞争风险,陷入异化与自我疏离的困扰,甚至走向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 由此可以进一步确认:第一,在“反学校文化”之外,创造性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通过某种意义上的“循规”,进行主动的文化生产,最终走向生活重建和阶层突破。“读书的料”并非完全基于“天生丽质”,其背后有一个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家庭教养和学校生活实践的道德世界,这样一个世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力量。由此可见,“循规”也是一个文化生产过程,家庭经验则是探索高学业成就的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重要面向。 第二,文化资本不是均质化的存在,社会底层也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本。底层文化资本即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这种文化资本不是自然之物,只有在文化生产中才能呈现自身。底层文化资本理论以其特有的方式将文化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相连,沿着布迪厄与威利斯未曾料想到的方向发展了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所默认的观念。第三,对底层子弟而言,要么因抵制而被淘汰、要么被中上阶层文化同化和笼络而背叛原生家庭文化的二律背反并非铁律。阶层和文化穿梭促成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并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割舍与原生家庭的文化连接,而是在情感上与家人爱怨交织,在行动中创造性地重建着家人关系。 “读书的料”的高学业成就既受制于底层的客观经济条件,又同时受益于其主观意向状态的创造性力量。威利斯忽略了“循规”的底层子弟可能具有的文化生产能量,布迪厄则忽略了行动者的个人意志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物或损之而益”的思想路径在他们的理论设想里没有丝毫的生存空间。“读书的料”的人生是披荆斩棘的旅程。对他们而言,客观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宿命,底层文化资本不是永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心理和情感结构的藩篱也并非不可逾越。在一个更加健全、公正、多元的社会中,“读书的料”作为一个地位群体所体尝的痛苦将会得到减缓,其文化世界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化解。
关键词:农家子弟;高学业成就;读书的料;阶层旅行;传记社会学;文化生产;底层文化资本
目录
第一章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1)
第一节 理论的空白地带 (1)
一 被忽略的陪衬 (2)
二 “第三类循规者” (7)
三 最初的探索 (10)
第二节 “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15)
一 反求诸己 (15)
二 “读书的料” (20)
三 问题的确证 (26)
第三节 概念界定 (31)
一 文化 (31)
二 文化生产 (34)
三 当代农家子弟 (40)
四 高学业成就 (41)
五 成长叙事 (42)
第四节 研究方法 (42)
一 自传社会学 (43)
二 深度访谈 (50)
第五节 关于方法的讨论 (54)
一 资料收集与个案代表性 (54)
二 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56)
三 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59)
四 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62)
五 研究伦理 (63)
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67)
第一节 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67)
一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69)
二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74)
三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延展 (79)
第二节 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82)
一 威利斯的思想特色 (82)
二 “家伙们”的文化洞察 (87)
三 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90)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94)
一 子承父业的农家子弟 (95)
二 反学校文化的迷思 (97)
三 “循规者”文化生产的蛛丝马迹 (101)
四 寒门何以出贵子 (103)
五 “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107)
第三章 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111)
第一节 先赋性动力 (112)
一 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112)
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120)
三 物或损之而益 (124)
第二节 道德化思维 (126)
一 “一钱一世界” (126)
二 有负担的爱 (129)
三 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务 (132)
第三节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134)
一 命运的文化底色 (135)
二 渴求关注的目光 (138)
三 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141)
第四章 文化生产的暗面 (150)
第一节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151)
一 隐匿的社会排斥 (151)
二 三重羞耻感 (154)
三 情感结构的隐与现 (159)
第二节 “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164)
一 “懂事”的多重意涵 (165)
二 底层家庭的情感表达 (169)
三 爱怨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172)
第三节 跨入大学之门 (180)
一 单向度优越的陨落 (180)
二 不得自如的身心 (184)
三 “读书的料”的自我重塑 (189)
第四节 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191)
一 在故乡成为异乡人 (192)
二 人际交往的两面高墙 (196)
三 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 (198)
第五章 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202)
第一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202)
一 反推文化资本理论 (203)
二 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206)
三 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210)
四 底层文化资本:一个突破性概念 (213)
五 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反思 (218)
第二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223)
一 徒有虚名的文化生产 (223)
二 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226)
三 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循规 (228)
四 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230)
五 走向文化生产的家庭经验 (233)
第三节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234)
一 及时激励的教育教学模式 (235)
二 家庭教养与村庄文化传统 (239)
三 强有力的公共支持体系 (242)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245)
第一节 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246)
第二节 “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251)
一 匮乏与“向上爬” (252)
二 贤能主义者的幻灭 (254)
三 异化与自我疏离 (255)
第三节 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258)
附录 (261)
参考文献 (265)
索引 (280)
后记 (283)
划线笔记
p.4 他(威利斯)认为,“归根结底,民族志就是要关注那些行动的主体及他们的‘惊人之作’”。
p.23 正文内容对“读书的料”的定义: 一群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在教育阶梯上逐级攀爬、穿梭在“子不承父业”旅程中的农家子弟称作“读书的料”。
- p.41 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就是本书中所言的“读书的料”。
p.28 这本书里,“读书的料”看似一种质料的鉴别,实则意指一种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人生过程,这个概念有着难以估量的学术潜力和理论探索空间。
p.35-38 文化生产生产什么?
- 意义
- 自我
- 生活样式和人生道路
p.70 对应原则 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教育的社会关系与生产的社会关系结构相对应”
p.93 威利斯 文化生产理论的致命缺陷 他把工人阶级本身的持续存在看成这个社会阶级固化的证据,混淆了社会分层体系与社会阶级关系之间的区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工人阶级确实处于社会底端,而且还将持续存在。但从社会阶级关系来看,这个阶级的很多成员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育从来不是也从来不会满足于——创建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否定教育的作用,否定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生产,只能从根本上导致阶级复制。
p.125 先赋性动力:因其(农家子弟)自身的底层处境而自然生发出向上拼搏的动力
p.130 底层子女就因家庭为自己求学所做的牺牲背负了较重的道德债务。
p.132 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物 农家子弟在面临学业失败时就不仅把考试失利看作学业失败,更是一种道德失败。
p.141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尊崇知识、敬重老师、依赖学校 人是一种不断创造意义和价值的动物,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不会甘于自卑,会生长出种种办法来取得某种优越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p.148 艾蒂安·威戈(Etienne Wenger)曾提出一个社会学习理论——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他认为学习(learning)可以被分解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身份、意义、实践以及社群。学习既是习得新经验的过程,也伴随着在一个社会群体获得归属感的过程。
总的来看,农家子弟因其贫寒生活境遇而可能生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与中国学校文化推崇的品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他们在家庭的生活处境与学校相连接时,家庭之寒又孕育出了对老师目光的渴求、单向度优越的心态以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朴素信念。在对成绩的追逐中,他们进而与教师、同学构建了一种以成绩为轴心的联合生活。由此,我们认为在这些农家子弟的学校生活实践中,他们生成了一种与中国情境下的学校文化及其内在要求相契合的心性品质,这里称为“学校化的 心性品质”。
p.214 将农家子弟独特的文化生产所铸就的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与学校化心性品质作为一种“身体化文化资本”来看待,并将其命名为“底层文化资本”。
p.248 范缜曾这样解释命运:“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
书中提到的感兴趣的文章或书籍
- 社会学家作为说故事者 - 叶启政
- p.24 待考证文献:熊和妮:《命运共同体:劳动阶层教育成功的家庭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16 年。
疑问
- 序一 p2,什么是“‘抵制’的元素”
- 序二 p1,“结构主义的泥淖”指的是?p2 什么是“功能论倾向”,除了“功能论”还有什么?
- p.90-94 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文化生产vs文化再生产
- p,147 文化氛围和文化是怎样的关系,“读书的料”们是否有他们的群体文化,他们的文化氛围足够单纯(不掺杂来自群体之外的人的贡献)吗?显然,学习好的同学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与“读书的料”们的群体(是否存在该“群体”)并不等同。